当地时间6月12日,欧盟发布声明,将准备对来自中国的进口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关税。此次加征反补贴关税是在原有10%普通进口关税的基础上,对上汽集团加征38.1%的关税,是本次加征关税最多的车企,据说是欧盟以追溯电池生产碳足迹的名义要求提供电池化学配方,而被上汽拒绝所导致,理由是上汽认为这是关键的商业机密。吉利被加征20%关税排名次之;而比亚迪汽车则获得了最好的“待遇”,只加征17.4%的关税,因此我很好奇它们是如何拿到最低税率的。以上三家车企都是在欧盟正在进行的调查中被抽样。对于其他遵守调查但未被“抽样”的汽车制造商征收21%的加权平均税。除此之外,宝马、奇瑞、长安、蔚来、东风、长城等车企均获得20.1%的税费。欧盟委员会称,如果与中方的讨论不能得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些临时关税将从7月4日起引入并持续至11月。

为什么会发生欧盟对中国车企加征关税的事情呢?我相信通过以下几组数据应该就能说明问题。2023年,中国车企海外销量达到468万辆,其中上汽集团出口量以120万辆的规模排名第一。在英、法、德等欧洲十三国的中国汽车销量排行榜上,上汽集团2023年出口了24.28万辆,在亚洲车企出口量中排名第5。而吉利和比亚迪在欧洲十三国的销量分别是2.24万辆和1.59万辆,也占据了相当的地位。

通过上面这组数据我们看到,以上汽为首的中国车企的确在欧洲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令一些欧洲本土汽车厂商倍感压力。而通过加税的方式,则可以降低中国车企的竞争力,销量会随之受到影响。我们来举几个例子,欧洲非常受欢迎的MG4 EV经过加税之后,在德国的起售价将从3.49万欧元上涨到4.7万欧元。由吉利生产的沃尔沃EX30加税后在德国的售价从3.66万欧元增长到4.33万欧元。宝马iX3将会由6.7万欧元直接涨到8万欧元。沃尔沃和宝马都是欧洲本土品牌,欧盟竟然连欧洲自己的品牌也要加税,可以说也是“杀疯了”。要知道由上汽通用别克出口到美国的昂科威是不会被加征美国对华关税的。

很显然,欧盟的这一行为已经引发了中国和欧洲车企的强烈不满。例如宝马、大众、奔驰等厂商已经明确表示对中国电动汽车施加反补贴税行为的反对。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更是直接表示:“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是错误的决策。加征关税将会阻碍欧洲车企的发展,同时也会损害欧洲自身利益。”

此外,上汽集团在声明中除了提到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失望,还表达了将计划引入中国电动车技术和绿色工厂到欧洲的愿景。因此在不久的将来,上汽可能会在欧洲本土实现投产,毕竟欧洲的电动车市场还是有着相当大的潜力。但短期内的确没有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好在上汽主要的客户群体是在英联邦国家,欧洲大陆相对较少,并且新发布的MG3是一款混动车型,也不在此次加税范围内。而像吉利等厂商,除了谴责不满之外,后续可能会将生产线调整至东南亚国家,以消除关税上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们常说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是促进全球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欧盟的行为显然违背了市场经济的最基本规则,并且对全球汽车产业链的稳定和中欧经贸合作产生较大不利影响。消费者是用脚投票的,中国电动车之所以能受到欧洲消费者的青睐,靠的绝不仅仅是低价。要知道作为“汽车发明地”,欧洲人早已习惯了汽车,拥有深厚的汽车文化,对于汽车的要求也是世界上最苛刻的。因此中国车企的产品能在欧洲市场得到认可,除了高性价比之外,强大的产品力和过硬的质量才是关键,这也是得到充分市场化竞争后的结果。而一旦加税政策在7月4日正式开始实施的话,欧洲的消费者将会发现一些最好的低价电动车将会消失,而布鲁塞尔还在宣称他们是在保护你,这是多么讽刺的一件事。

事实上,这般看似有用的加税措施只能在短期内保护一些竞争力不足的欧洲车企,但从长远来看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想想看,当初我们为什么要引入特斯拉进行国产?又是给地,又是给政策支持。上海特斯拉的超级工厂实现了“当年工厂奠基,当年生产交付”的“特斯拉奇迹”。正是因为有了特斯拉这样强大的竞争对手,“倒逼”中国车企开始奋起直追,甚至是“内卷”。结果就是现在谁还敢说中国电动车不好?正所谓不进则退,适当的压力和良性竞争可以有效促使行业发展。但欧盟委员会的行为不仅破坏了自由贸易的基本规则,更是对欧洲本土车企电动车产业发展的变相阻碍,只会损害欧盟产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因此,保护主义没有前途,开放合作才是正道。

邦点评

这次以“产能过剩”为由针对中国电动车的加税事件,确实给中国车企的“出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不过对于中国车企,尤其是被加收38.1%税费的上汽集团,可以说是对中国车企最高的评价。尽管在加税后的确能在短期内让一些实力较弱的欧洲本土车企获利,但长期来看显然不会有任何好处。而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就让我们继续享受“产能过剩”所带来的低车价好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