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备受关注的首款国产纯电跑车前途K50正式上市。最终售价完全如邦老师所料,在70-80万预售价的基础上,仅仅是意思了下,没能给期待它成为跑车圈“印度格列宁”的媒体老师们打上一针鸡血。全国统一售价68.68万,是的,它的客户压根儿也不缺这1.32万,而担心这车前途的人,多半都缺那68万。 

没打上鸡血的邦老师也是同样,所以今天我们讲话也尽量痛快点:

■ 前途K50这车到底咋样?

1. 设计:母公司长城华冠和前途的班子确实有实力,设计的原创度、辨识度及知识产权方面都很到位。

2. 整车性能:BOOST(超频弹射)模式下百公里加速4.6秒;历时2年、与英国米拉公司合作调校的底盘。

3. 轻量化:1900公斤的车重 ,带来的是更低能耗、更快车速、更轻灵的操控。

4. 性能配备:全铝框架车身、碳纤覆盖件、布雷博4卡钳制动系统、博世ESP系统、倍耐力性能轮胎、甚至车顶的太阳能板(驱动空调)等都是它的身价标识。

▲虽然键盘侠们说它像宝马像迈凯伦,但是设计原创度和辨识度真的很高,并且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

中置T型电池组+精心布置带来了47:53的轴荷分配;驾驶员和整车的质心在纵轴(前后方向)上重合,是为减轻弯道中驾驶员的重心摆动。

▲采用前后双叉臂结构,配合精心调校,能够赋予其更理想的动态性能。

▲除去4.6秒的0-100公里/时加速,还有对各车速区间的细致照顾。

▲精细化的转向力度设定,也是为了提升和平衡不同场景下的驾驶体验。

▲除去车身,连底盘和内饰件也全盘延续轻量化策略。

p.s:前途CEO陆群在发布现场介绍:调校过程中,悬挂硬度曾一度接近法拉利和兰博基尼,但后来团队还是决定把硬度从9减到8,舒适从8升到8.5(这里的分值是打比方)。把轻微转向过度调成轻微转向不足,也是为了平衡赛道体验和日常驾驶感受

缺点

1.作为跑车缺乏品牌支撑,消费者通常看重的历史、文化、成绩都没有,这大概是最大问题了。

2.细节处质感有待提升,尤其内饰:比如换挡杆和个别控制拨杆及按键手感等。这是一直被诟病的部分。但截至目前为止,大家看到的多是试装车,期待正式量产的车型能对这部分改进。

3. 大面积的碳纤维件,使得车子的维修成本非常高,钣金维修?不存在的,磕碰之后还想保持美观则只能更换,高额的保险成本少不了。

■  前途K50定位是什么?打算卖给谁?

1. 低于超跑,等于或高于入门跑车。官方概念“一款充满日常驾驶乐趣的城市跑车”。不同的是,K50既能给你下赛道时的人车合一感,又考虑兼顾日常通勤。这点在陆群及工程师团队讲解时,曾多次提及。

2. 陆群在讲话中,曾将其潜客称为“进取者”,邦老师个人翻译如下:已有百万级油车(至少一辆),家有富裕的电车指标,或想满足一下年轻时的超跑梦,或对拥有它的体验有足够认可(设计+性能+逼格)。

3. 关于对手,我才不会讲出福特野马、保时捷718、奥迪TT、宝马Z4等同价位燃油小跑的名字,油标的持有者应该暂时不会看向这里。

4. 在邦老师看来,即使特斯拉Model S也并非直接对手,虽然两者价位已经比较接近了。除去调校,二者身上的标签(和调性)也显著不同:前者“更科技”,后者“更驾趣”。但仅从直线加速数据上,确实容易传递出即将贴身互撕的信号。

它卖得动吗?

从上面的定位可知,人群已经很窄了。陆群自称他是个从小就喜欢速度和驾驶的人,在他的理念引导下,这更像是一款由工程师的执念打造的车。它的销量,当然不会很高,但这似乎并不那么重要。

▲今天到场的已订车车主,已经为人群定位和品牌调性做出了引导。其中一位更明言这是它送给女儿的礼物。

■  前途的真实意图?

这显然不是它赌上身家的那一击,更多标志着前途造车体系的完成。或者说只是战略路径的选择,特斯拉和蔚来不也都选择了这种由高至低的路径。在邦老师看来,前途的真实收获至少包括以下几点:

1. 占坑:新能源车市场已开启“差异化”的占位赛,未来你会很容易想起第一个量产电动超跑的缔造者是谁(国内)。

2. 拉升品牌:不但是自我证明,而且有高端储备的品牌当然更能令人信赖。从设计角度,它奠定了家族化设计的开端;从工程角度,它建立了家族式的驾趣DNA。

3. 技术积累:造好一辆高性能车是造好一系列家用车的极佳背书,并且借此过程梳理和建立了自己的“驾趣DNA”,这是一个很正确的姿势。

若干年后,当你向邻人介绍你新买的前途K20时,你会说“喏,就是造了那款拉风的电动超跑的那家”。

■ 邦点评

不得不承认,在对其产品、团队和理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后,邦老师多少有些黑转粉。看得出,虽然车子问世用时很长,但很多时间都花在精心设计和打磨,剩下就看产品表现了。虽然K50的产品销量并非唯一关键,但是,未来的民用产品,却因而更加值得期待起来。

邦老师愿意相信,造一辆好车算是造好一系列好车的前提,当宝马、保时捷已经在燃油车领域悟圈好了自己的地盘,谁能在电车领域树立全新的“驾趣”形象呢,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