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4月29日下午3点至30日凌晨1点,大众在德国开了一场9小时名为“way to zero”的发布会,实话说,这种时长的发布会在我参加工作近10年的过程当中真的闻所未闻,不过在看完之后也是收获满满。

整个发布会,大众一直在讲一件事儿-新能源。涵盖面从不同燃料间的竞争开始,延展到电池及其未来技术,再到电动车的明天,最后到城市移动出行的未来,内容相当丰富,能看得出大众在下很大的一盘棋。

不过显然,我们普通老百姓对于企业战略发展这件事儿并不是那么在意,所以我没有把整个发布会搬过来让大家看,但其中有一个环节,我觉得是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

有一个叫Robin的柏林小哥和他的团队进行了一项计算,一项有关于电动车和汽油车之间花费的计算。

怎么样,一谈到钱,是不是就变得有意思了~!

其实现在大多数想买电动车的人都会给自己算几笔账:买一台燃油车和买一台电动车相差多少钱?加油和充电相差多少钱?未来换车会亏多少钱?但我们也必须得承认,大部分人计算的都只是个大概,所以数据准确率一定不高。

Robin显然要比我们专业,视频刚开始他就给出了会出现的计算类目,分别是车辆价格、补贴和税收减免、使用成本、转售价值,而这些类目恰好对应了我们普通人最关心的电动车开销。

他选定对比的两台车分别是大众的高尔夫和ID.3 Pro。

先说一下两台车,高尔夫大家很熟悉了,目前国内已经更新到第八代产品了,和海外保持一致,不过海外版本的发动机已经换成了1.5TSI;而ID.3 Pro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很陌生,它并没有正式进入国内销售,它的尺寸比高尔夫略小,但动力层面相差无几,最大功率一个是110kW、另一个是107kW,高尔夫有3kW的优势。

再来看两台车的售价,在德国,高尔夫的官方指导价是30455欧元,而ID.3 Pro 58kWh版本的官方指导价是34995欧元,ID.3 Pro贵了4540欧元,但和中国一样,在德国买新能源电动车是有补贴的。补贴之后,ID.3 Pro的价格就变成了25425欧元,因为高尔夫没补贴,所以ID.3 Pro反倒比高尔夫便宜了5030欧元。

紧接着,Robin又给出了更多国家对于新能源电动车的优惠政策。

在德国购买一台电动车可以获得环保补贴9570欧元,所以上面ID.3 Pro的实际成交价会比高尔夫更便宜。

在挪威购买一台电动车可以减免25%的增值税,并且可以免除最多10000欧元的新车注册费。10000欧元,按照目前的汇率来算,合人民币大概7.8万!

在美国购买一台电动车可以减免7500美元的税,并且在一些州,包括加利福尼亚、特拉华和马萨诸塞州还有额外的税收减免。


在中国购买一台续航里程不低于300公里的新能源车,可以补贴1700欧元。(准确说应该是续航里程在300-400km之间的纯电动乘用车,补贴1.3万元人民币;续航里程在400km以上的纯电动乘用车,补贴1.8万元人民币。)

看到这儿我有两个感触,一是果然很多国家都在大力推行电动车在社会当中的发展,二是在挪威买台电动车的补贴,可以买两台五菱宏光mini EV。

让我们暂时从挪威补贴1万欧元的遐想当中出来,跟着Robin开始计算高尔夫和ID.3 Pro的用车成本。他把时间设定为6年,每台车每年跑1.5万公里,在能源消耗层面,高尔夫需要花费6800欧元,而ID.3 Pro需要5100欧元,电动车又比汽油车少花了1700欧元。

在用车的时候,燃料或者能量的消耗只是成本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成本来自于保险和保养。

还是以6年,每年行驶1.5万公里为依据,高尔夫的保险费用是6912.54欧元、保养服务费用是4320欧元,而ID.3 Pro的保险费用是5685.6欧元、保养服务费用是3888元。算下来,ID.3 Pro又比高尔夫省了1658.94欧元。

随后,Robin在视频当中给出了一个汇总表格,算上车价、能源消耗、税费、保险和保养服务费用,高尔夫在6年的周期之内需要花费49091.54欧元,合每公里0.55欧元,而ID.3 Pro 58kWh版本需要花费40472.16欧元,合每公里0.45欧元。做下减法,ID.3 Pro比高尔夫省了8619.38欧元,合67119.11元人民币。

这笔帐算到这儿,我真的觉得挺夸张的,接着Robin给出了汽油车和电动车在德国的6年贬值率,其中汽油车贬值24%,而电动车贬值了18%,换句话说,在德国,电动车要比汽油车更保值。

视频内容看下来,Robin的逻辑清晰,数据也没有胡乱造假,除去6年贬值率那个部分和中国现状有比较大的分歧,其他纵使数字比较夸张,但考虑到汇率影响的因素,我也是认可的这个结果的。

再回归到中国的新能源市场,就目前的政策和发展来看,新能源的用车成本一定是要低于汽油车的,油价最近好像又涨了,但电钱一直很便宜。随着越来越多中国新能源企业的加入,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所以未来老百姓会有更多选择,届时技术也会更成熟,造车成本也将压得更低,终端车价也会更便宜。

到那个时候,说不定成本控制会成为压死燃油车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