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车展维权事件风波、4月销量缩水之后,也许有不少人正期待着吃到特斯拉5月销量大跌的「新瓜」。
然而,特斯拉的故事似乎永远都朝着大家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传闻中的5月大跌并没有出现,与之相反,特斯拉迎来了比4月更好的成绩。
6月8日,中国乘用车协会(乘联会)发布了5月市场整体销量,新能源乘用车批售19.6万辆,环比4月增长6.7%;零售18.5万辆,环比4月增长17.4%。
特斯拉中国销量随着整体市场销量水涨船高:批售33,463辆,环比4月增长近30%,超越比亚迪(32,131辆)、上汽通用五菱(27,757辆),夺得新能源厂商5月批发销量冠军。
同时,1-5月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累计销量达到12.85万辆。而回顾去年,特斯拉2020年在中国的总销量为14.38万辆。
也就是说,今年上半年卖出比去年一年更多的车,对特斯拉中国来说将成为可能。
那么,特斯拉中国销量是真的「触底反弹」,还是依然在吃前三个月积压订单的「老本」?
负面风波真的对特斯拉销量毫无影响?
接下来,特斯拉中国的销量是会继续攀升,还是仍存变数?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共同来审视一下特斯拉5月销量具体表现。
■ 特斯拉销量的文字游戏
曾几何时,看似简单的销量盘点,对每个艰苦赶稿的汽车小编来说却有不小的难度:
厂商、乘联会、中汽协等机构的统计口径不同,会导致数据总会有那么一些差异。
同时,光是看着批发量、零售量、交付量、上险量这些不同的概念,就足够让人头大。
举个最新鲜的例子,乘联会公布的5月销量数据中,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汽车的批发销量为27,757辆。但其零售数据却大于这个数字,达到了33,175辆,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宏光MINI EV的销量为29,706台。
出现这种零售量大于批发量的情况,基本上就是因为经销商实际卖出的车要多于厂商批发给经销商的库存车的数量。
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兴起后,这种情况才有了一定的改观:
采用直销模式,新车大部分也是卖到了消费者手中,让「交付量」成为了一个相对纯粹的概念,几乎可以和批发量划上等号。
然而,近两个月里,事情却开始发生了变化。「浓眉大眼」的特斯拉也开始玩起了销量的文字游戏——加入了出口欧洲新车的数据。
因为这事,4月的特斯拉销量就让乘联会的数据闹了一次小小的「乌龙」,最开始统计特斯拉中国4月批发量为2.58万,比3月份的3.4万辆下降27%。
但当大家把4月Model 3的六千多销量和Model Y的五千多销量加在一起的时候,却怎么都凑不出2.58万的数字。
最后回过头来,大家才发现,这2.58万里面有1.41万辆是特斯拉上海工厂生产、出口到欧洲市场的新车。
随后乘联会也更新了数据,扣除出口量,特斯拉4月在中国实际交付量比3月下降了65%。
同样的道理,在特斯拉中国5月3.34万的批发销量中,还包括1.15万辆出口的国产Model 3。
实际上卖到中国消费者手里的国产特斯拉Model 3/Y的数量约为2.19万辆,排在上汽通用五菱和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零售量的后面。
此外,经历了改款的特斯拉Model S/X车型即将在6月率先在美国市场交付,相信不久之后也会有一些中国消费者购入这两款高端车型。
这样看来,过一段时间之后,特斯拉中国的批发量、零售量和特斯拉在中国的交付量,在数字上又会产生一些微小的差异。
另外一个有意思地方是,特斯拉中国4月、5月分别向欧洲出口了1.41万台、1.15台Model 3。
但据国外媒体报道,4月份欧洲新能源车销量排行榜单上,排名第一位和第二位的是销量七千多的大众ID.4和五千多的大众的ID.3两兄弟——或许这也意味着,5月和6月,欧洲新能源销量榜单上将遭遇中国制造特斯拉的「屠榜」。
■「独当一面」的ModelY和「跌落神坛」的Model 3
聊过了5月特斯拉整体的销量情况,我们再来看看国产Model 3/Y两款车型的销量表现。
要知道,特斯拉的官方新闻稿里,可是非常自豪地宣布:「Model Y以12,728辆的市场表现创下历史新高纪录,这一表现也预示着Model Y已经独当一面,可与BBA等豪华SUV大佬们共同竞逐豪华SUV市场。」
那么,事情真的这么乐观吗?
从上表中我们就能够看出,在经历了4月的整个行业的销量波动之后,特斯拉中国销量只是回归到了3月的正常水平。
一方面,Model Y从4月两个星期的停产中恢复过来后,销量相比3月也只是多了两千多台。另一方面,Model 3月销万台的「盛况」不再。
我们先来看Model Y。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年初Model Y上市时,传出的「订单超10万」的谣言。
虽然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夸张,但结合1-5月Model Y累计销量只有3.45万台的数据来看,我们有理由推测5月份Model Y 1.27万的销量依然是在消化前三个月积压的订单。
这一点,从作者本人3月初在特斯拉门店探访的情况也基本属实。当时,特斯拉销售就告诉我:「现在下定购买Model Y,预计提车时间大约在6月份左右」。
随着特斯拉上海工厂的产能攀升,目前特斯拉官网显示的Model Y预计交付时间已经缩短到了2~3周的时间。
根据3月我在特斯拉门店观察到的情况,明显是Model Y抢了Model 3的风光,人群都在Model Y周围,让一旁的Model 3略显落寞,被同门兄弟抢了订单。
至于Model Y是不是真的能像特斯拉官方宣称的那样,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与BBA竞逐豪华SUV市场」,我们不妨等到7月销量公布的时候再来讨论。
相比Model Y的销量新高,Model 3还能在5月卖出九千多台显然更能引起大家的惊讶。4月的维权风波、后续又出现的几个车祸负面新闻,怎么就好像一点影响都没有呢?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也咨询了最近有购车意向的朋友和北京特斯拉门店的销售,也许从中能让我们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受到特斯拉最近的各种负面新闻的影响,我这位在上海的朋友就明确地告诉我,「在情感上决定先不考虑购买特斯拉。」
然而,他同时告诉我,如果理性地从自己的购车需求上采取排除法,最后竟然会发现似乎只有Model 3是「唯一」的选择:
预算在30万以内,平时自己开,希望车子小一点、个性一点,因此不考虑传统品牌。同时,没有车位、没有安装家用充电桩的条件,希望厂商建设的充电体系要相对完善。
「算来算去,好像除了Model 3,能满足我的需求的也只剩下了极星2后驱版。不过好在上海是直接送牌,我就决定再等等,看后续其他新车上市之后在做决定。」最后,他这样告诉我。
从特斯拉销售这边得到的回答,更是很有意思:
首当其冲的原因,还是北京在五月下旬新的指标的发放,让消费者有了现实的购车条件。在这位特斯拉销售的微信朋友圈里,也晒出了上牌「满场全是特斯拉」的小视频。
其次,购买Model 3的还有一些油车置换的车主。这部分车主开惯了传统品牌的燃油车,天然地就有买一个新品牌电动车「尝尝鲜」的冲动。Model 3入门版25万左右的价格对他们来说,也非常合适。
最后,特斯拉销售还透露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小秘密:现在找所谓的合作机构「租牌」,仅需七千多块一年。但与找个人「租牌」不同的是,这种更廉价的渠道显得更为「灰色」——「都是营运性质,买了车还能跑滴滴。」
出于合规风险的考虑,有兴趣的消费者会选择价格更低的Model 3也就不难令人理解了。
不过话说回来,出现这种「灰产」也不禁让作者浮想联翩,莫非是早期某品牌大量销售、被广泛投入营运市场的「粗暴油改电」车型进入了集中淘汰期?这从时间点上来看,好像也确实有那么点意思。
无论如何,即使Model 3的销量从4月的六千多爬升到了5月的九千多,曾经月销万台盛况已经不再,用「跌落神坛」来概括并不过分。刨除Model Y的挤压效应,负面新闻的影响肯定是有的。
此外,如果把国内的销量加上出口欧洲的数量,国产Model 3近两个月的总销量刚好卡在了两万出头。
结合目前特斯拉上海工厂Model 3的2.5万/月的产能来看,此前工厂二期暂停建设的新闻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这也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特斯拉还在建设的柏林工厂未来定位将会如何?可能只能等待马斯克同志在推特上给我们解答。
■ 写在最后:特斯拉的挑战和新能源市场的缩影
虽然从5月的销量来看,特斯拉依然「安全」,传闻中的「销量腰斩」并没有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后续销量就会一番风顺,持续攀升。
就在最近,据路透社消息,特斯拉中国在5月份的净订单下降至9800台,大跌近50%,这导致特斯拉当时的股价下跌超过5%。
从5月的实际销量来看,特斯拉并没有这么惨。但我们并不知道其中有多少是第一季度挤压的Model Y订单。究竟路透社的消息是否属实?或许只有等到7月特斯拉中国销量公布的时候,才能得到答案了。
但无论如何,声称「不需要公关」的特斯拉,实实在在地正在遭遇负面风波的影响,只是暴风雨可能来的并没有这么快。
除了在中国市场遭遇的负面风波,芯片短缺和新电池难产,是摆在特斯拉面前更大的不确定因素。
虽然4月份上海工厂Model Y生产线停产两周与芯片供应是否有实质的关联,特斯拉官方并没有表态,但实实在在地反映在了特斯拉产品的价格波动上。
对于「缺芯之痛」,特斯拉CEO马斯克近期也是公开大放苦水,表示「外界不知道汽车供应链工作有多难」,甚至还声称将考虑收购一个芯片工厂来解燃眉之急。
而4680新电池的生产,直接关系到特斯拉新款Model S/X、Cybertrunk电动皮卡、Semi电动重卡等车型的生产。
近日,特斯拉宣布取消Model S Plaid Plus高性能版本车型的动作,就被广泛解读为新电池的生产又遇到了问题。
芯片短缺、电池供应,不仅是对特斯拉,对所有电动车厂商来说都将是未来发展最大不确定性因素。
虽然负面新闻缠身、产品争议不断,这条让人又爱又恨的鲶鱼,依然在引发不断的震动、助推整个汽车行业变革的浪潮汹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