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说到无人驾驶,话题就容易被“出了事谁负责”给终结。
为智驾系统付费的消费者当然希望当个甩手掌柜,大小事故在所难免的话,车企负责兜底就行。对于这种质朴的诉求,车企只能说一句臣妾做不到啊。
谁坐驾驶席谁负责,这情况短期内是难以改变了。不过,咱不妨转念想一想,如果无人驾驶的出租车广泛应用了,你坐在别人无人驾驶的车上,你还关心上面那个“终极问题”吗?
目前,交通部认定的国家级自动驾驶封闭测试基底已经遍布北京、上海、重庆、西安、甚至具备极限环境的黑河等地区,大大小小的公共开放测试区域已经多得数不过来。
即便大家对车顶上顶着“鼓包”的自动驾驶汽车已经习以为常,但自动驾驶距离公众依然遥远,你能买到需要时刻手扶方向盘的智驾,但还买不到可以脱手的自动驾驶。
不过,最近蹿红的萝卜快跑,似乎瞬间让公众触摸到了未来。
凭啥萝卜能破圈?
近期,萝卜快跑已经成为热门话题,尽管没达到爷爷奶奶都来参与讨论那样的热度,但起码经常上网、关注汽车资讯的朋友基本都知道萝卜快跑。
早在两年前,我们编辑部超过一半的小伙伴都去北京首钢园区内体验了无人驾驶,车辆自己完成转弯、掉头等等操作都非常娴熟,总行驶里程也不算短。再往前追溯,百度Apollo的无人驾驶车在2020年就登上过央视报道。
以前的无人驾驶不能破圈,还是因为不够触及实际生活场景。而萝卜快跑显然已经一只脚踏进了公众的日常生活,截至目前,萝卜快跑的总订单量已超过600万单,实现了量变。
以前,武汉的知名标签有热干面和黄鹤楼,现在的武汉则是热衷于“卷”智能,不断打造自动驾驶第一城的“城设”。尽管自动驾驶这事文无第一,不过国内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的落地城市就是武汉,算得上是武汉在上一阶段最大的资本。
现在情况变了,武汉的自动驾驶荣誉不再需要依赖奖状了。
萝卜快跑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商业模式,已经在武汉跑通。7月份,萝卜快跑在武汉的订单量迎来爆发式增长,单车单日峰值订单已超过20单,不得不说敢于尝鲜的武汉人民正在助力城市成为真正的自动驾驶第一城。
费用方面,萝卜快跑正处于“促销”阶段,与早期的滴滴、瑞幸等一样,萝卜快跑正在大力扩展用户覆盖面。以武汉市10公里订单为例,传统网约车的费用约18-30元,而萝卜快跑的费用约4-16元。
至于成效自不用多说,如今烧钱扩张的资本运营遍地都是,能做到破圈那就是一个值。另外,萝卜快跑预计在2024年底在武汉实现收支平衡,2025年进入盈利期。
相较于数年前的无人驾驶体验,萝卜快跑的体验感并未发生质变,尤其固定地点上车的方式还是多有不便。不过在强大的吸引力之下,不少客户选择专程来到指定地点参与体验。
目前,萝卜快跑尚有方方面面的体验需要提升,离完美差之较远。不过仔细看来,萝卜快跑的爆红已经算不上蹿红,说起来也是厚积薄发的结果了。毕竟,早在2021年的百度世界大会萝卜快跑已经发布,也是在实践了海量累计里程、在用户端初步取得成果之后,萝卜快跑才迎来今天的爆红。
萝卜红,是非多
萝卜快跑爆红之后,网络上出现了一组萝卜快跑后台智控中心的图片。再结合一些公开的安全员招聘信息,这样一种言论便产生了:萝卜的后台藏着海量真人,他们是退役的网约车司机,在远程操控街面上行驶的车辆。
这种阴谋论可以说是一眼假,毕竟如此荒谬的运行方式...它不是不行,是不刑也得刑。
根据官方解释,萝卜快跑的确设立了具备远程操控车辆的后台中心,但安全员的作用是通过云端介入,防止车辆被困。比如说,运营车辆遇到一只玩偶堵路,没有云端安全员的存在,这辆车可能就要等一场大风把玩偶吹跑了。
另外,在自动驾驶相关的运营法规中要求,远程安全员与车辆间的比例不得低于1:3。也就是说,云端安全员不仅是被允许的,而且是必须配备的。
目前,萝卜快跑的运营体现出无人驾驶公共出行的诸多优势,例如人工成本的降低、操作流畅的规范、24小时提供服务等等。另外,对于越来越注重私密空间的现代人来说,无人服务的网约车能够提供难得的一段安静时光。
邦点评
原始和先进,手动和自动,粗茶淡饭和山珍海味,互相都不矛盾,各有各的存在意义。
汽车的智能化技术,代表着顶尖人才的汇聚,也代表提供动辄上万就业机会的庞大产业,而自动驾驶代表着智能化技术的顶峰。如今,与智能电动汽车相关的企业、工厂、园区已经成为各大主流城市争抢的香饽饽,结合了商业价值与城市愿景的自动驾驶技术也逐渐被推上高位。
在此环境下,萝卜快跑的爆红不无道理。或许在不断的磨砺中,无人驾驶公共出行还能够不断进化,成为今后的主流出行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