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9日,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学术沙龙第三季在全国政协礼堂如期举行,围绕着“骗补风波后的新能源政策反思”这一主题,《汽车商业评论》总编辑贾可、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东南大学交通法制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顾大松等数位业内人士针对坊间盛传的“吨百公里耗电量”指标,以及“骗补”出现后,新能源汽车产业当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补贴政策是否合理、如何执行的问题。

“吨百公里电耗”指标缺乏科学性

日前,网上流传中央新能源汽车补贴方案的讨论稿当中有纯电动乘用车补贴标准第一次引入吨百公里耗电量。要求吨百公里电耗不超过13千瓦时,这在行业内引起很大争议。

通过研究方案中的计算公式不难发现,重量越高的车型越占优势,而A00级的小车却不能达标。一方面我们是想弥补以往补贴上的漏洞。另一方面产生了新的漏洞,导致轻量化的车型或者是被定义为小型车的车型不具有优势。


杨裕生院士

针对这一指标,杨裕生院士认为:“这一指标的导向存在问题,在这一指标体系下吨位越高的,占的优势肯定越大,这将鼓励车企发展大型车、豪华车,而不是鼓励发展节能减排的车型。电动车要考虑绝对的耗电量,或者是绝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所以不应该用“吨百公里耗电量”,而是应该限定百公里消耗多少电,用这个指标可能更有利于推动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汽车商业品论》总编辑贾可

《汽车商业评论》总编辑贾可介绍,国家标准曾经提出过2020年达到百公里12.7度电的技术要求。但最近又要如果修改成“吨百公里耗电量”,这或许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盲目扩张的低速电动车,但是这个指标无疑会严重阻碍节能减排、车身轻量化与A0级纯电动汽车发展。


与会专家

而作为车身轻量化专家,诺贝丽斯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兼亚洲汽车业务副总裁刘清也表达了对这项指标的理解。他认为,无论是欧洲、日本、美国,还是我国的电动汽车厂商,都在思考如何实现车身的轻量化,这是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不管车身轻重、百公里电池的关系怎么样,车越重,生产车辆所用到的材料在上一道工序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肯定是高的。而车身却倾,充电同样的时长车辆肯定行驶的更远。当前,我国电力结构仍然以火电为主,无论从哪方面看,车身越轻,对节能减排意味都越重大。

无论是杨裕生院士,还是汽车行业专家贾可、轻量化专家刘清都认为该指标不合理,违反了节能减排的本意,这也是在场专家的共识。作为汽车行业的从业者,各位专家希望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一定专业建议,对政策的制定者与政府产生一定的影响与参考作用。

“骗补风波”后的政策反思

4月底,“新能源汽车骗补”清查结果或将出炉,在国家肃清骗补车企之时,我们更应该反思为何出现骗补现象,当前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是否是骗补出现的根源?

针对骗补问题,杨裕生院士特意做了一次演讲,为与会人员播放了制作的PPT。按照他的计算,“十三五”期间新能源车的补贴额度达到了3900亿,这还不包括地方政府的补贴。高补贴政策导致一些纯电动客车生产商稳赚不赔补,不考虑降低成本去营造市场,反而故意抬高车价,甚至补贴成了企业的超额利润。

在演讲中,杨院士介绍,2015年宇通公司获得了68.565亿补贴,股东分红达33.2亿,这在汽车行业是绝无仅有的。不仅如此,这还造成了政府财政负担太重,拉动电动汽车发展的效果不好,而有些企业却依然骗补,这是无法容忍的。

其实,在骗补被揭露这之前,工程院和科学院的19位院士已经深深地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一起在7月份提出了建议,《关于控制电动汽车补贴总额,明确企业开发责任的建议》。  希望国家能够 适当补贴,而且要加速逐年退补,并设立责任指标,通过政策来约束车企的行为。然而直到骗补问题被揭露出来,政府部门才提出了 “以奖代补”措施,至于如何实施还未明确。

除了国家补贴,各地方政府也会提供一定金额的补贴,对此贾可也发表了个人看法。他认为,五花八门的地方补贴实际上是地方保护的体现。车企要拿到地补,要求配套地方的核心零部件、设立本地企业、拿投资换市场、补贴政策对等交换。因为各地的利益集团作祟,很难形成国家的整体思维。


与会专家

对此,各位专家也认为应当减少地方补贴,但政策如何制定还要取决于决策层。而目前对于各类车的补贴,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副教授孙立清先生则认为,可以按照各种车型的保有量比例,在补贴额度上可以划分,对于每种车的补贴数量也可以进行界定,再制定是否进行补贴的技术和标准。

而  品牌传播专家、《汽车商业评论》专栏作家 王丰斌先生则认为,“骗补”问题的出现可能是被这种地方保护政策的环境倒逼出来的,这种不健全、不平衡的制度应该担责。而骗补引发的众多关注也影响了当今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与销售,这次骗补风波带来的空档期应该尽快结束。今后,政府的管制政策应该减轻分量,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让老百姓通过自由选择,生成一个最理智、最有效率的结果。

最后,贾可对讨论做出了总结:如果政策出台确实可以促进技术进步,为了避免各种企业的泛滥成灾,国家设定一定的技术门槛也是可以的。但是,要像各位专家所说,标准的制定一定要合理,要解释意图,要有利于方向。关于地方补贴政策,一时也难以解决。这需要更多专家、媒体的呼吁。希望通过我们的沙龙,可以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