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一下驾驶一辆吸睛利器,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轻易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虽然自己不是明星,但依旧很享受众人投来的目光。宝马i3就是一辆具备上述魔力的车,只不过它已不再是孤品的概念车,而是面向全球市场的量产车,但却保持了99%的概念车精华。
蓝天白云车标和“双肾”提醒我们这的确是辆宝马,但i3的身段却丝毫不像我们印象中任何一辆宝马汽车,既不是两厢车也不是三厢车,反而更接近单厢车的结构,也难怪有国内批评家说出“宝马小面”的评语。事实上,宝马i3是业内少有的纯粹以功能为导向设计的新车,i3设计原则听上去比较简单——在超大型城市里充当日常交通工具(Mega City Commuter),所以i3尽可能将整体身段缩小以适应拥挤不堪的城市街道,四轮布置在车身四角保持灵敏的操控,与此同时尽可能将空间都交还给乘员。
所以i3整车长度3999毫米,比1系两厢轿车还要短小,但却拥有超过1系的使用空间,魔力就在于短小的车头配上宽大的车厢的特殊结构。传统的汽油车结构若要实现类似的设计可谓难上加难,最大的问题就是发动机变速器构成的动力总成要占据相当大的一部分空间,还要匹配油箱、冷却系统等附属结构,导致汽车总是我们看到的这些外形。而i3却是一辆从零开始设计的电动车,没有传统的动力总成结构,也不见占据大面积车内空间的电池包,这是怎么实现的呢?
原来宝马的工程师将i3打造成两个部分,乘员乘坐的Life模块和提供动力的Drive模块,上下两个模块独立生产,然后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看上去类似我们玩过的玩具四驱车的结构,Drive模块将一块平坦的电池封装在铝合金盒子里,固定在铝合金车架底部,电动机不需要庞大的变速器,只需一级减速齿轮即可,属于直驱结构,因此直接电动机布置在后轴上方(工程师没有忘记宝马后驱的传统,电动车也不能例外)。上层的Life模块则由一种叫做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构成的,CFRP由于一定程度上与碳纤维扯上了很大的关系(CFRP需要用碳纤维布做基底材料),虽然也价值不菲,但还是比纯碳纤维要便宜,因此,宝马将CFRP材料推上了整车量产的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i3的隐藏式B柱设计,虽然从工程设计上来看是由于Life模块采用了CFRP一体成型,制造过程中无法单独设计B柱来满足侧碰安全要求,于是设计师索性来了一个顺水推舟,改走劳斯莱斯的“对开门”路线,将B柱做成隐形的,后门设计上下两个锁止机关,关上后门就形成了牢靠的B柱,前门需要后门关闭才能正确关闭,形成了双保险。
由于后门无法独立开启,只能先开启前门,再通过门内侧的开关开启,因此后门实际上只是一个副门,这类结构虽然罕见,但是在造型上却更接近双门跑车的质感,视觉效果提升明显,采用类似设计的车型还有马自达的RX8这类小众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