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月末略显平淡,能让人振奋心情的新闻并不太多。

曾在国内创造过票房神话的好莱坞大片《速度与激情》最新一部已经上映,却已不负当年之勇,遭遇口碑崩塌,豆瓣评论中一片骂声。

和《速激》系列同样主打「家庭牌」的理想ONE改款上市,但与产品良好的媒体评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理想汽车掌门人李想微博的留言中,之前刚提车的车主纷纷吐槽「被割韭菜」。

当然,绝不会缺席的还有特斯拉。

在「刹车失灵」疑云依然悬而未决之时,各路新的特斯拉车祸消息、图片依然在社交网络中广泛传播。甚至作者本人近期在出差的路上,都抓拍到了一张「车祸现场」。

虽说生活就是不断的循环,但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相同套路的瓜吃的太多,还是会让人精神疲惫。

不过,在看到「速度与激情」和「家庭」两个关键词的时候,相信也能引起聪明的你一些思考:我们在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时候,「速度和激情」真的就这么重要吗?

■ 加速快,就是不无聊吗?

在最新好莱坞电影里,传统的燃油性能肌肉车依然是绝对的主角。大家熟悉的「唐老大」继续开着那辆搭载V8机械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700马力的「地狱猫」为观众们上演「速度与激情」。

在这背后,是燃油车时代长期以来给人们留下的「性能强等于豪车,加速快等于昂贵」的普遍认知。

燃油车时代,高端车的象征之一就是大排量的引擎。如果一台车用的是4.0L V8发动机,那它自然会被认为是一台豪车。反过来,如果只有1.5L自然吸气发动机,在动力配置上就很难给人带来高端的感觉。

回到现实中,相信大家都不免感叹一句「大人,时代变了」:得益于电机天然加速更迅猛的优势,如今的汽车厂商在推出电动新车的时候,零百公里达不到5秒以内似乎都不好意思出来给人打招呼。

「唐老大」的饰演者范· 迪塞尔也是非常「诚实」地为现实低头,担任了我国某著名电动车品牌的品牌代言人——只不过,这个车是两个轮子的。

利用人们的固有认知,显然普及新产品是最佳捷径。

深知这个道理的特斯拉老板马斯克,在其著名的「三步走产品」中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先整出一辆电动超跑,卖给见惯了豪车的硅谷有钱人们。用零百公里3.7秒的极限加速,让他们开着大喊一声「Amazing」,心甘情愿地掏钱做特斯拉的股东。

如今,虽然马斯克对自动驾驶吹出的牛逼依然虚无缥缈,特斯拉产品简陋的内饰和「小马扎」般乘坐体验也是众所周知,但依然浇不灭粉丝对特斯拉的热情、阻挡不了特斯拉产品的畅销。

究其原因,想必大家内心深处都有类似的想法:只用二三十万,就能体验百万超跑的速度和性能,还要啥自行车?

在提升性能和速度的路上,特斯拉也是一条路闷头走到黑。最新的Model S Plaid原型车在国外赛道上的测试中,零百公里加速已经达到了2.1秒。

至于更快的下一代Roadster,马斯克本人更是多次在推特上暗示,将「用上Space X的火箭技术,快到能贴地起飞一小段」。

有了特斯拉的「珠玉在前」,后来的效仿者们自然也就把速度放在了产品标签的第一位。

国内造车新势力的代表蔚来在发家伊始,最先做的就是先烧钱用电动超跑EP9去纽博格林北环刷个最高圈速。

在蔚来ES8上市之初,搭载显得显得并不经济双交流异步电机的配置,也是为了在速度上不输给特斯拉。

另一边的不少传统汽车厂商,也都不约而同地先用旗下性能车品牌来进行「首次触电」。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沃尔沃的极星和福特的Mustang。

如今,「性能媲美百万超跑」、「麋鹿测试表现拔群」等原本离日常代步买菜车很遥远的表述,更是频繁出现在厂商的电动新车的广告词中。

甭管是轿车还是SUV,无论是十几万还是三四十万,先谈电机数量,再说功率加速,最后加上NEDC续航里程和车身传感器的数字,几乎成了电动新车介绍的模板。

对于厂商来说,在宣传中凸显强劲性能,有助于塑造高端的品牌形象。

在消费者层面,内心深处多少都会有的对「速度与激情」的渴望,也让人们乐意在购买电动车时为性能买单。

毕竟都买电动车了,谁还想买个平凡无奇的买菜车呢?

比亚迪的工作人员就曾告诉作者,看上去没有里程焦虑、更实用的混动版汉DM实际销量不多,最大的原因不是产品力不行,而是被亲兄弟汉EV抢了风头。

在汉EV车型中,指导价27.95万、零百公里加速3.9秒的四驱高性能版本也是「出人意料地卖的不错。」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了电动邦编辑部内部。一位有着十多年行业经验的老编辑,平日经常教育年轻人要保持理性、根据实际需求选车,常常把「我一个丰田汉兰达车主,会在乎什么动力性能?」挂在嘴边。

上个月极氪001一上市,这位奶爸的身体却是异常诚实,扭头就火速下定了一台顶配高性能版。

正所谓,无论老司机还是刚上路的新人,真正摸到方向盘的时候,谁还没个赛车手的梦?

但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超跑和钢炮的速度显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驾驭的住。

回顾最近几个被广泛关注的特斯拉车祸事件,除了谁也说不清的刹车疑云,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超速。

在最著名的上海车展维权事件中,后台数据显示事故发生时车速达到了118.5公里/小时,而这辆Model 3当时正行驶在限速80公里,大车川流不息的国道上。(当然,维权车主并不承认这一点,一直对特斯拉数据表示质疑。真相如何,在此暂且不表。)

5月7日,广东韶关一辆特斯拉高速行驶追尾一辆货车,特斯拉驾驶员当场死亡。根据事发监控视频和现场测算,追尾前0.5秒事故车辆速度达到了158公里/小时,而事发路段限速60公里/小时,且事故地点南侧为一所小学。

在此前不少特斯拉事故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事故车主自称「是有着多年驾龄的老司机,绝对不会把油门当成刹车踩。」

乍一看上去挺合理的解释,其实却没什么道理,谁说老司机就不出错?谁说老司机就不超速?

电动邦另一位纠结了一个月要不要买Model 3的老司机,近期在试驾完Model Y之后表达了如下一段感慨,就很能说明问题。

在频繁出事之后,特斯拉最近新设立了「交付日车主讲堂」。从网上流传出的图片来看,培训的重点还是在围绕着「如何刹车」做文章。

问题是,除了学习最基本的刹车之外,在如今这个电动车百公里加速动辄5秒以内的时代,每一位新车主是不是都还得考虑一下另外去考个赛车证?

■「第三空间」的迷思

当然,在这里并不是想说性能强就一定会造成交通事故。在某些极端的驾驶环境下,强劲动力带来的高提速还能帮助驾驶者迅速脱离险境,确保安全。动力依然是衡量车辆产品力的重要因素,但显然不应该是唯一的因素。

我们多次提到过,作为纯电动车先行品牌,特斯拉产品在形态上一直呈现「长板很长,短板很短」的特点,其他竞争者继续以特斯拉车型为对标、大家买车时只着眼于性能、续航里程和自动驾驶系统三个维度,必然会被特斯拉带了节奏。

不少厂商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在更多的维度上考虑产品创新,在宣传中经常喊出一个时髦概念——用智能电动车打造移动的「生活第三空间」。

这个概念其实并不新鲜,基本上就是偷师星巴克,用咖啡店让人们多一个除了家庭和公司之外,能够消磨时间场所的思路。厂商的设计师们能够想出这个点子,也是基于电动车相比传统燃油车一些先天优势:

1、没有了传动结构,电动车型设计能够做到极短的前后悬,车内空间可以做的更大,且后排地板不再需要恼人的突起。

2、越做越大的中控大屏、类似智能手机上的OS系统上车,让「手机能做的事情,电动车都能做」,也让越来越多的新车把「移动的KTV、移动的游戏房」写进产品宣传资料里。

3、当然,这与理想中自动驾驶的终极目标脱不开关系:当人们不再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开车上面的时候,无处安放的注意力必然需要新的出口。

最有行动力的厂商,当属我们熟悉的比亚迪。

也许是得益于自身强劲的智能数码产品的代工实力基础,比亚迪第一个把一块能旋转的中控大屏塞进了王朝系列产品里,再搭配上基于安卓系统打造的DiLink系统,就简单粗暴地实现了「百万应用生态上车」。

在各种比亚迪的宣传活动里,除了刺了又刺的刀片电池,更传统的保留项目就是邀请人们上车体验一把车内K歌。

也许你会和作者本人一样觉得在车里唱KTV是个迷惑行为,但还是有不少人愿意为此买单。

去年理想汽车的一款无线车载麦克风卖断货的新闻,就曾在车主中掀起不小的风波。

到了国内电动新车更加内卷的今年,这些与汽车原本的出行代步功能相隔很远的创新更是愈演愈烈。

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同样来自于广州的小鹏汽车和广汽集团,都已不再满足于让用户在车内玩玩中控平板。

在新车小鹏P5和埃安 Y里,均已支持前排座椅完全放平,把投影仪和幕布都搬进了车里。

▲ 广汽埃安 Y车内投影

▲ 小鹏P5 影院模式

这些花哨的智能座舱功能,究竟能否真的能像厂商宣传的那样出色,还有待真正购车的消费者来评价。

不过多年前,时常出现在微信营销号文章里的,那个在家庭和工作的重压下,每天只能下班后把车停在地库默默抽根烟、挤出一点个人时间的中年社畜,未来摸鱼的选择必然会多出不少。

但更残酷的现实可能是,在刚刚停好车的时候,老板或者客户又一个电话追过来:「咱们现在用腾讯会议沟通一下吧。」

在这个一切都在飞速向前的时代,无论是厂商还是我们消费者,对新车的关注总是会聚焦到了越来越快的零百公里加速、越来越长的续航里程、越来越高的芯片算力和越来越丰富的智能功能。

但是回过头来看,这些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吗?看似虚无缥缈的「用车体验」,真的就能够通过这些数据,累计起来得到提升吗?

最后,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李想同学近期微博上长篇大论的一篇《产品经理的升级模式》。

虽然话说的有点云里雾里,最后一点「探寻需求的本质」还是挺有道理的。

不仅是厂商,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也应该多问问自己,在买车以及做其他任何人生选择的时候,真正最需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