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璇玑架构」是比亚迪整车智能技术的大整合,亦是其智能化的总方向

要说2023年哪家车企赢麻了,我想不止是中国市场,甚至可以说全球市场,答案或许都只有一个:年销300多万台的比亚迪。从2021年至今,短短3年多时间,我们见证了比亚迪高楼原地起……确切地说,已经不是高楼了,而是以火箭般的速度,拔地而起,直冲云霄!    

而在比亚迪快速崛起的3年中,比亚迪在技术领域的突破也是有目共睹,从2021年起,「DM-i超级混动系统」、「刀片电池」、「云辇平台」、「DMO」、「易四方」等到今天的「璇玑架构」,发布的频率也陆续加快。

不过对于非从业人员而言,从「云辇」开始,技术理解的门槛就越来越高,而「璇玑架构」更是令大部分朋友搞不清其中的『玄机』。今天来浅谈一下「璇玑架构」的构成,以及其与此前发布的那些技术的关系。

先放结论:在我看来,「璇玑架构」是比亚迪的智能化架构,同时也其技术的大整合以及应对汽车智能化大趋势的技术总方向。即有自下而上的内部技术梳理,给出了符合比亚迪技术第一性逻辑的智能化技术方向和规划。

或许结论过于浓缩,所以,我们不妨从「璇玑架构」的构成看起。「璇玑架构」由一脑、两端、三网、四链组成。为了方便理解我们从最后的『四链』开始解释。

『四链』指的是比亚迪全栈自研的四大核心链路,即机械链、控制链、传感链和数据链。

首先要聊的「机械链」是比亚迪的强项,也是消费者最能有深刻体会的部分,这一链路中,包含了对「易四方」、「云辇」、「DMO」等技术的整合,使得车辆在驱动、转向、制动等方面拥有毫秒级控制响应的同时,具备横、纵、垂三向,更灵活、更多姿态的操控可能性。

与「机械链」密不可分的是「控制链」和「传感链」。「传感链」是传感链是整车的感知系统,包含了整车数百种物理传感和多模态算法。而「控制链」则是比亚迪的大模型决策控制算法。

一个不恰当但形象的比方:「传感链」是计算机的输入端,比如鼠标、键盘、摄像头等,但部分包含了「显卡」(包括GPU的软件),「控制链」是由芯片、内存等构成的计算单元以及软件程序(操作系统、应用软件);而「机械链」则是输出端,比如显示器、打印机等。

此处需要强调一点:任意链路都是软硬件的结合,就像打印机,也不是要安装一套驱动程序.exe吗?

「机械链」、「控制链」和「传感链」似乎已经可以构成电气化、智能化闭环,但颇有几分PC的年代感,而我们活在的是一个后·互联网时代,所以要让「机械链」对动力、底盘、车身进行更精准控制,海量的数据必不可少。

插一句个人对汽车智能化的行业了解:从2015年至2022年,行业对于『智能汽车』,特别是智能驾驶的技术路线争议不断,比如以特斯拉为首的纯视觉少数派,以及激光雷达多传感器融合的大多数派。除了技术纷争,资本市场同样演绎着潮起又潮落又潮起的跌宕故事。然而,随着AI技术的瓶颈式突破,大模型训练在2023年似乎终止了一切的喧哗,成为了主流的技术方向。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璇玑架构」的「数据链」显得尤为重要。比亚迪依托超600万智能座舱(超260万辆拥有L2级以上)的数据,利用车端大模型实现自动数据挖掘,提取各种corner case,并在云端24小时不间断自动清洗、自动打标挖掘有价值场景,同步实现2小时内场景入库,目前已经积累了覆盖各类高价值场景30多万个,为璇玑AI大模型的训练和测试提供了数据库和场景库。

其实从比亚迪「璇玑架构」的『四链』中,基本已经可以看出比亚迪对于自身汽车智能化的轮廓和规划,在我看来,『一脑』、『两端』和『三网』,皆是对于『四链』进一步解释和阐述技术愿景。所以,以下用汇总的简短表达进行解释:

  • 『一脑』:通过比亚迪强大的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实现自研自产包括中央处理器、主控芯片AI模块(通用的GPU架构)等汽车域控制芯片,目标是兼容多种SOC,可通过芯片解耦带来算力的扩充;

  • 『两端』:指大模型的「车端AI」和「云端AI」。「车端AI」基于车主驾驶个性化的特点,实现单车数据小闭环。「云端AI」则通过海量数据的训练和推理,实现车云协同的大循环。同时,自建了「AI超算中心」,后续可能会对其他车企开放共用;

  • 『三网』:基于比亚迪硬软件全栈自研的实力,旨在打通了车联网、5G网、卫星网,三网融合,实现互联互通。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对「璇玑架构」中的『玄机』是否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结论已放在了最前,此处便不再赘述了,当然,以上观点皆是我个人的理解,如有异议,您,一定是正确的。限于篇幅,今天便浅谈至此,更多有趣的内容,请持续关注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