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秦扫六合”,今有“秦家族横扫家轿市场”。
最近,比亚迪王朝网旗下的“秦家族”实现了一个“小成就”,累计销量达到200万台。虽然“比亚迪秦”现在已经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名字,很多车型上市之后,要想在市场站稳脚跟,也必须要面对“秦家族”的挑战。但其实这个系列诞生,不过11年时间。
也就是人类上小学六年级的年纪,已经成为市场统治者了,“秦家族”有着不符合年龄的成熟与强大。
天时、地利、人和
而这个强大统治力含金量更高的点在于,秦家族自从诞生之日起,主打的都是中国消费者最多,需求最旺盛,但也最苛刻的“家轿市场”。
这里曾经是传统合资的天下,也曾经是“燃油车”尚能坚守的阵地。其实想来比亚迪应该感谢这些“前辈”们,它们把广大消费者的品味提高了,对车的要求培养起来了,同时也对价格的期待越来越高了。
此时“秦家族”来到这个市场,原本就是个机会。
看看2013年热销的“家轿”都有谁吧,上海大众的朗逸、一汽大众的速腾、上汽通用别克的凯越,东风日产的轩逸,还有个北京现代的朗动。
可能对很多“00后”来说,这些车都有点陌生了。它们当时却是都是人们买家轿的首选,不仅是因为“大品牌”,而且确实也有真东西,好开好用成为代名词。
但是,“好开、好用”的代价,是有点单调枯燥的外观内饰设计,以及相对成熟,却很难突破瓶颈的技术。简而言之,以往这些热销车型的“实用价值”大于“情绪价值”。广大消费者为了能有更好的出行体验,被迫忍受“平淡无味”。
直到比亚迪推出了秦,在家族首位成员2012年北京车展亮相之后,如果我们把它放在朗逸、速腾、凯越等“合资家轿”们身边的时候,总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所以纵然初代秦当时20万左右的价格,还无法马上撼动传统合资燃油车的地位,但打破格局的振动,已经悄然开始了。
此后这11年时间里,“秦家族”有多了秦Pro、秦PLUS、秦L等成员,它们的技术一直在精进,做工用料也在不断提升。同时像“大秦风”的设计风格,内饰上的中文图标,以及宽敞的车内空间,都得到了继承和坚守。
反观原本在高位的这些合资品牌家轿们,“提升”的节奏不如“秦家族”,有些地方却比“秦家族”还固执,就比如对内燃机的信赖,以及智能化技术的本能躲避。
当时间来到2021年,搭载第四代DM技术的秦PLUS,终于将“实用价值”与“情绪价值”都拉满了。这样一款“德艺双馨”的产品,走进家轿市场之后,实打实的销量冠军“奖杯”,以及行业内外的赞誉,都被“秦家族”收入囊中。
第一次有中国品牌的“双模”产品,能够站在全品类销量的金字塔尖,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天时、地利、人和,还有比亚迪的决心、洞察力和执行力,缺一不可。
“秦家族”到底做对了什么?
对于“秦家族”的热销,可能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理由,是价格。毕竟无论是秦PLUS,还是秦L,都是同级别轿车市场的“重锤”,将原本的价格带,击个粉碎。
但市上低价车那么多,为何只有“秦家族”有如此上升势头?价格绝对不是唯一理由。
首先在动力系统上,虽然比亚迪是一个在“电动”部分有先天优势的企业,DM系统一开始也是以“纯电优先”为侧重点,突出自己的长板优势,让家轿的纯电续航实现重大突破。
但从第四代DM系统开始,比亚迪自主研发的插混专用发动机热效率能达到43.04%,第五代DM使用的发动机热效率甚至能达到46.06%,这不仅让车辆的油耗连续“破3破2”,来到新低水平。同时发动机能够承担的动力输出任务,也可以更多了,甚至与驱动电机相当。
这就让“秦家族”拥有“高能低耗”的特点,年轻人可以享受激情,中年人可以从“精打细算”中获得更多成就感。
与此同时,价格实惠不代表着“偷懒”,无论秦PLUS/Pro,还是秦L,研发团队始终在强调它们的“内外品质”。
比如秦PLUS的EHS电混系统,不仅集成度高,节约了大量的空间。同时它还有震动小、噪音小、动力输出柔顺,模式切换丝滑的特点。这样的电驱系统,无论是着急赶路,还是在堵车时候的走走停停,都能很舒服,然后时刻注意降低油耗。
还有秦L的插混专属车身架构,它有针对插混车型特有的安全笼式优化,高强度钢占比达到72.5%,同时碰撞力的传导、吸收也有特定调校。再加上座舱7个安全气囊,全方位提高车辆的安全品质。
所以从这些表现来看,比亚迪“秦家族”重塑了“精品家轿”的定义。在以往执着于内燃机效率、传统车身结构的基础上,“秦家族”还导入了电动化、智能化基因。
由“质变”开始,“秦家族”以标准制定者的身份,赢得市场。
邦点评
进入智能电动化时代之后,我们有幸见证了国内新势力的潮起潮落,特斯拉的风靡,还有比亚迪“秦家族”的顶级表现。很难说如果没有智能+电动,汽车会是什么样子,但有了它们,汽车变得无比精彩。
而比亚迪“秦家族”的发展轨迹和成绩,证明了很多事。首先就是中国品牌能造好车,造人们需要、想要的好车。然后就是中国品牌能颠覆现有格局,智能电动化也能打破瓶颈,实现质的飞跃。更重要的是,中国消费者喜欢“秦家族”式的“颠覆”和“飞跃”。
这或许是“秦家族”超越商业层面,带给汽车行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