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小米联合比亚迪推出的8万块敞篷小跑车刷爆了朋友圈。

小米“碰瓷式造车”不是第一次了,犹记得当年那个玩具吉姆尼,揭幕后我直接去B站给每一个雷总的鬼畜视频一键三连。

有了玩具吉姆尼的前车之鉴,再看看这不知道被转发了多少次,略显模糊的图;以及仿佛用word设计的字体后,我并没有把它当回事。果不其然,比亚迪和小米双双辟谣此事为假。

不过仔细想想,科技公司试探性造车的传闻就没停过,乐视、小米、华为、苹果、谷歌、百度、阿里、滴滴、腾讯……996和内卷已经不是顶尖互联网科技大厂的标志了,造车才是。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拼多多不久后也会造车。

接下来,我们不妨把“造车”的概念扩大一点,再简单给大家分个类,看看科技公司是怎么由浅至深地参与“造车”的。

第一类:背后当爸爸型

代表选手:美团、腾讯、阿里等

大家都知道,美团、腾讯和阿里分别是目前造车新势力三强——理想、蔚来和小鹏的大股东。

给大家讲个故事,肯德基母公司Q3净利润暴增96%,是因为其持有的美团股票大涨。

而美团Q3净利润暴增374%,原因是其持有的理想汽车股票暴涨。

而理想嘛,三季度交付8660辆车,创季度新高。

因此,我建议,美团和肯德基多买点理想汽车送外卖,肯德基给理想的员工提供工作餐,美团给肯德基做推荐优化。这样理想的销量增加,股票大涨,促进肯德基和美团利润增加,肯德基的销量也能提升,进而形成左脚踩右脚上天的完美闭环模式,岂不美哉?

因此,美团这类公司只要打着灯笼找到靠谱的造车新势力,然后给钱,就能坐享其成,然后开开心心地搞社区团购,赚白菜钱去了。

当然找靠谱的造车新势力是个高门槛技术活,你看看当初投资乐视和拜腾,都到2021年了还要被拿出来鞭尸。

第二类:APP上车型

代表选手:腾讯、阿里、华为、百度等

腾讯和阿里在绑架手机的同时,也绑架了车机。

腾讯旗下的爱趣听,打包喜马拉雅、QQ音乐、微信读书直接上车,扫码一键同步;车载微信已经在长安等厂商的车上有了专属按键,成了他们大力宣传的产品亮点;国粹斗地主登录美国来的Model 3,茶杯头是什么?我只想给阿姨倒一杯卡布奇诺再和一把十三幺。

阿里早在几年前就与上汽合作了斑马系统,在当时也是车机系统的领军人物。上汽旗下的车型能接入支付宝小程序,停车支付之类的非常方便。同时,天猫精灵也已经悄悄上车。

百度地图、华为应用市场等定制化APP也逐渐出现在车机上,现在很多电动车搭载的定制化地图都能根据你的电量就近推荐充电站,甚至直接给充电站做一个UI,找电站的时候不用语音或者手动搜索了。

从目前小米给人的感觉来看,我倒是倾向于他们会采用这种方式“造车”,即协助车企打造智能座舱,让自己的米家生态上车。

当然,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这些巨头将会无限渗透到车机的各个模块,打工人再也不能以“在开车”为理由不回领导的微信了。

第三类:软硬件供应商

代表选手:百度、华为等

谁都知道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就是智能互联和自动驾驶。

对于智能互联系统来说,腾讯和阿里的各种APP能在车机上跑起来,靠的还是芯片;对于自动驾驶来说,硬件软件缺一不可,硬件决定着探测精度,软件和算法决定了决断精度。

目前,华为拥有麒麟710A车机芯片、昇腾芯片、MDC600、计算平台、鸿蒙系统以及一定的硬件供应能力,理论上讲能覆盖整个智能汽车生态。

当然,华为造车也是个七进七出的过程了,左手“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右手“特斯拉现在能做的,我们也能做”,这边说要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顺手再把智能汽车从2B划到2C业务部,再加上早年的“华为绝不造手机”的故事……嗯,看得我我面目扭曲,魂牵梦萦。

另外,我还在朋友圈围观到,华为请了新浪汽车的编辑老师参观自己家,这就很耐人寻味了,请的偏偏是新浪汽车的编辑,不是新浪科技也不是新浪微博,这是要干嘛?

再说百度,百度虽然近几年风评下滑,感觉要被开除“BAT”,但他们在自动驾驶这块可不含糊。百度目前推出了纯视觉L4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Apollo Lite,还有ANP(Apollo Navigation Pilot)领航辅助驾驶。

要知道,目前除了自研算法的特斯拉、蔚来和小鹏之外,没有其他厂商能拿出类似领航辅助的功能。对了,希望这款领航辅助系统不要沾染百度系的坏毛病,导航导着导着给我整到什么莆田系去了。

有消息称,威马当初就是和百度签署了协议,其车型搭载的自动辅助驾功能驶全部出自百度,不能用其它家的,可见百度在该领域也是有一定的垄断能力的。

第四类:合资造车

代表选手:阿里、百度、华为等

这时候,科技企业并非在扮演供应商角色,而是已经深度参与到造车中了。

阿里、上汽和浦东新区的智己汽车融资百亿,在这里阿里肯定不是按照上汽的需求搞一套斑马了,其手握的大数据和智能生态方面的技术,以及股权,肯定能影响整个智己汽车的方方面面。

华为约了宁德时代和长安要打造高端品牌;滴滴则更进一步,比亚迪为其量身定制的车已经上路了;也有传闻说百度已经和吉利、广汽集团和红旗举行了初步的私密洽谈,未来可能成立合资公司造车。

这时候问题来了,要是不被科技企业pick,是不是证明这个车企水平不行?没出现在上文的车企可得努努力啊。

第五类:自己造车

代表选手:苹果、乐视等

上述几种造车行为,因为科技企业始终没有参与到整车研发中,我愿称之为“轻资产造车”。但我们的老朋友乐视,可是决心从定义、研发、生产、制造、采购等所有环节介入造车,自己也建了工厂,属于“重资产造车”,本质上已经接近造车新势力了。

当然现在说啥也没用,它已经凉了。

不过现在倒是还有一家企业好像在“重资产造车”,那就是苹果。

据DigiTimes报道称,苹果公司在美国正筹备建立汽车生产线,并已开始与全球汽车电子供应商探讨技术规格等方面的问题,预计到2024~2025年,“Apple Car”就会正式亮相。

我们对苹果造车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名为“Project Titan”(泰坦项目)的智能汽车研发项目上,传言苹果从特斯拉、克莱斯勒、大众等车企挖人,但后来该项目被搁置。

但也有消息称,苹果在传统巨头那里挖来的大佬普遍都和原公司签了竞业协议,按照苹果挖人的时间、竞业协议的普遍限制时间,以及网传的Apple Car亮相时间,发现还是能对得上的。

一句话,希望苹果能像当年颠覆手机一样,颠覆汽车。

■ 为啥大家爱传科技公司造车

问题来了,为什么每当科技公司一有点造车的风声,大家就纷纷当自来水转发;而我恒大一说造车,你们就个个唱衰?

我认为有两个方面原因,一个是大家们认同上述科技公司的实力,认为他们能做好车。看着科技公司的产品一代比一代牛逼,发布会一次比一次高大上,再配上“大厂”的名头,以及远胜于汽车企业的营销,让人不由得产生他们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感觉。

况且某些传统车企的车机智能化实在是拉胯,他们落后的生产力实在是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智能化需求。

最近我测试了某豪华品牌车型的车机系统,从外观到交互到聪明程度一点比一点闹心,整个上午都连不上网还闪退,气得我恨不得点一个肯德基气泡薯片炸鸡砸在它中控屏上。因此,大家寄希望于更懂用户的科技公司也是很有道理的。

再者,我觉得部分朋友可能把造车想象的太简单了,进而轻易地相信,只要跟“制造”或“科技”沾点边的企业,就能造车。

不信的话,随便去找个汽车生产类记录片,看看那弹幕说的什么屁话,都是能把从业者气昏迷的程度。

就算科技企业能把车机做的顶呱呱,但汽车最本质的东西,行驶品质、安全、调校和测试等方面,还是传统车企占优势。几十年的积淀不是吹出来的,是每一位选择又不挣钱又苦又累的机械行业的工程师们,夜以继日地干出来的。

当然,如果科技企业能把消费者调教成,不管这车开起来咋样,只要长得好看,有堪比手机的上网体验,我就买,那也算他们了不起。毕竟苹果能把用户教育成,手机信号差,电池尿崩,但下个手机依旧换苹果(没错这种用户就是我本人),因此我还是对科技公司们抱有极大的希望的。

最后说一句,我欢迎互联网及科技公司造车给这个市场增加点新血液;同时,也希望他们能敬畏造车,在赋予汽车智能的同时,也别忘了一辆车最本质的东西。